医学学术型研究生美育思政浸润式研究

【摘要】医学学术型研究生作为未来的科研型学术人才,培养的重心是学术科研能力和实验研究能力。但随着科技文化交融以及多元文化的影响,医患纷争、医德缺失、学术不端等负…58报告网小编为您整理了《医学学术型研究生美育思政浸润式研究》,供您学习参考使用。

【摘要】医学学术型研究生作为未来的科研型学术人才,培养的重心是学术科研能力和实验研究能力。但随着科技文化交融以及多元文化的影响,医患纷争、医德缺失、学术不端等负面新闻增多,改善和加强医学学术型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新的挑战。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解决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中“重科研、轻思政”的弊端是现实存在的需要。针对医学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现状,滨州医学院以美育思政浸润式培养模式探索新路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守护高校意识形态“责任田”,以交叉学科培养医学学术涵养,引领科研思维能力提升,努力塑造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高水平医学科学研究者。

【关键词】教育;
医学学术型研究生;
美育;
思政;
医学;
道德素养

医学研究生教育作为医学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教育,是国家未来医学人才主力军和医学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柱。自1998年我国设立医学学位以来,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医学学位分为“医学科学学位”(学术型)和“医学专业学位”(专业型)两种类型,医学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高水平学术研究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学术科研型医学专门人才,侧重培养的是学术科研能力和科学实验能力,为未来医学科学家的培养奠定基础[1]。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德才兼备的医学工作者,医学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医学学术培养教育的最高层次,其思想道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的稳定昌盛[2]。审美教育是利用情感教育增强情感中的美与善、以心灵净化促进道德完善的教育[3]。思政,以“审美化”的方式展现严谨的教材、严肃的内容、深刻的思想,是一种将单一被动的填鸭式教育转换成双向互动的主动式教育的新尝试。滨州医学院于2020年成立美育中心,积极探索美育与思政的有机融合,打造美育思政课堂涵养医者仁心。在医学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中采用美育思政浸润式模式,以“审美化”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引导,以艺术化的方式强化思想政治修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全方位多角度提高学术型研究生的教育水平和质量,取得积极的探索成效。

1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的思政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对健康的渴求,社会对医学职业的要求和标准越来越高[4]。医学学术型研究生不仅面临大量医学知识的学习压力、学术科研的创新挑战,还面对医患纷争、医德缺失、学术不端等现象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在培养的过程中面临着严峻挑战[5],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1思政课质量不高

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基础课程为期一年,思想政治课作为公共课程课时较少,而且主要采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授课内容呆板枯燥,缺乏新颖性;
授课方式以单一知识灌输为主要方式,较为机械的传授理论知识,造成思政课的质量不高[6]。医学学术型研究生群体独立性强、个人意识强、学术思维性强,传统思政固有模式的生硬反而会造成反感或抵触的心理,使思政教育只是停留在试卷上的机械记忆,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意义。

1.2导师重视度不高

医学学术型研究生的导师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和发展医学科学技术的双重使命和重任,是学生成才的关键力量[7]。但在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却仅注重专业教育,研究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验室中度过,思政教育的缺失导致职业认同感降低、抵御错误思潮的能力降低。

1.3美育渗透性不高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美育化在理论上产生迷惑,在实践方面陷入困境,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美育化不足的问题逐渐凸显[8]。而对于医学学术类研究生,美育教育的缺失是更是一个普遍现象,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重要教育形式。

2医学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以美育思政转变思政教育思路

不论是中国古代的“礼乐文化”的载道功能,还是西方宗教文化的渗透功能,古今中外,美育作为感性教育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以美育德”的研究和实践由来已久[9]。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美育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对于坚定价值观信念、锻炼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要加快促进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为美育思政的探索指明方向[10]。美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应转变传统思政教学思路及模式[11]。充分汲取美学的智慧和审美精神,挖掘通识教育课、医学基础课、医学技术课等内容中“美”的元素,将美育的感性与思政教育的理性相结合,以美的形式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赋予形象的美感,释放压抑在思政内容理论之下的情感。通过美育思政浸润模式重新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感和正义感,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填鸭式”的固有模式;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医学特色,结合时事政治、社会热点、医学前沿、学术科研、教学实践等手段,以美育思政深化医者仁心。

3医学学术型研究生美育思政渗透式培养模式的探索

3.1站稳思政课主渠道,浸润基础医学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研究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最系统、稳定和规范的一种方式[12]。抓住思政课主渠道,提炼思政课内容本身的政治之美和制度之美,以启发式和互动式代替灌输式教学,以榜样模范的故事传递精神上的直观感动,利用审美艺术的手段展现其形象性、情感性,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和有效性。我校借助审美教育积极推行医学课堂引领思政教育,形成具有滨医特色的美育思政浸润模式。以美育思政浸润基础医学课教育,挖掘医学专业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融入实际教学之中并以美的方式展现。例如王沪祥老师生前担任我校解剖学教研室主任,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留下将遗体捐给学校的遗嘱,希望学生能抚摸着他的骨骼走进医学殿堂,以王老师的生动感人事例融入《临床医学解剖》课程之中,让学生学会敬畏生命、领会大爱与担当。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结合具体实践进行脱贫攻坚等国情教育,讲述医疗条件改善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受社会人情冷暖,以实际感受强化理论教育成果。在基础医学课程中浸润美育思政,以美的方式感受医学职业的神圣,增强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意识;
以情入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思政教育的内容内化行为规范,可以从根本上扼制学术不端等不良现象发生。

3.2借助美育思政形式,深化思想政治引领

3.2.1以美启智,提升导师的思政教育能力《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导师不仅要引导研究生学术成长,更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引领学生思想成长[13]。作为医学学术性研究生导师要充分认识到“轻思政”的严重性、认识到加强自身思政育人功能的紧迫性、更要认识到审美教育的启智性。通过政策支持、理论学习、实践应用等方面提升导师对美育思政的思想重视性、理解性以及实践性,凭借导师的言传身教切实将美育思政的教育渗透于医学研究生教育的方方面面[14]。3.2.2以美促德,提升医学学术型研究生医德培养“培养医学生崇高的职业理想,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富有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的医学情怀,热爱生命、刻苦钻研,为人的健康和幸福、为人类的自我发展和完善作出贡献的精神,这一点区别于其他专业,对医学生尤为重要”[15]。实验、科研是医学学术型研究生每天都在重复的课题,许多学生甚至认为实验、科研只是为了发文章、做课题,从而背离学医的初心和使命,从根本上背离医学培养目标[16]。优秀的医学人才必须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支撑,以崇高的医德为指引,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对医学学术型研究生至关重要[17]。我校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思政浸润时间活动,借助传统节日或关键时间节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在庆祝新中国70周年时,千人快闪齐唱《我和我的祖国》,创新美的形式将爱国主义教育深入人心;
通过艺术鉴赏,剖析其中内涵精神文化,在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我校组织前往烟台城市美术馆观摩被誉为藏医药百科全书的更登达吉巨幅长卷《四部医典》唐卡艺术展全部藏医学挂图,了解藏医学博大的文化传承,探索藏医药中的艺术魅力,在美中探索医学奥秘、增强民族自豪感。以美育思政浸润模式培养医学生“仁心”,用“医者仁心”铸就“精诚妙术”,用大爱与责任建设我国医疗卫生事业。

4总结

结合新时代背景分析医学学术型研究生思政教育现状,剖析其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弊端,探索美育思政新思路。我校推行的美育思政浸润式培养促使思政教育温暖入心,增强了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强化医学职业认同感,并以“非常规思维”突破学术研究。在美育思政浸润模式的推动下,我校临床医学ESI全球排名稳步提升,并以潜移默化的美育思政方式培养了一批思想端正的高水平和高素质的创新型医学人才,形成了具有滨医特色的美育思政浸润式培养模式。

作者:车璐 张乃丽 田梗


快捷搜索:医学学术型  研究生  美育  思政浸润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