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检察院党组成员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集体学习会上发言材料范文2篇

  法院、检察院党组成员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集体学习会上发言材料范文2篇

 法院党组成员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集体学习会上发言1

 从“新中国初期政治认同的生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三十年曲折中前进的理性思考”三个方面,全面系统阐述了从1949年到1978年30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历史。报告深入浅出,史料翔实,讲述生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呼应,为党员干警深入学习、正确把握这一时期党的历史提供了正确打开方式和思想理论指引,赢得阵阵热烈掌声。

 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部署的一项贯穿全年的重大工作部署,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狠抓各项任务的落实;要坚持学史明理,在感悟思想伟力上下功夫;坚持学史增信,在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上下功夫;坚持学史崇德,在牢记初心使命上下功夫;坚持学史力行,在推动与法院工作结合融合上下功夫,奋发有为地推动全市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回顾历史,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还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青年干部作为单位中的中坚力量,必须积极学习总结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理论成果、宝贵经验和伟大精神,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理论武装,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昂扬的姿态发扬党的伟大精神,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挑战,在党史学习中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忘“来时路”,走好“脚下路”,坚定“未来路”。

 检察院党组成员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集体学习会上发言2

 近期,省检察院党组召开集体学习扩大会,专题学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进一步研究部署党史学习教育工作。“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永葆初心,才能走得远。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也是中国工农红军的诞生地之一……”“70年在人类发展史上只是瞬间,但是中国人民在这70年里,却创造了波润壮阔、惊天动地的历史,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九一九年,中国发生了五四运动。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孙中山在绝望里,遇到了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会上,与会人员专题学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集体学习了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2019)》部分章节内容。下面谈几点体会:回顾党史,我们党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克服了千辛万苦,历尽了千难万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了世界强国;今天,搞建设、谋发展、解难题,同样需要理想信念,同样需要精神动力。那么,作为年轻一代的党员,毫无疑问,必须将这个坚定的信念传承下去,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吃苦耐劳、踏实肯干、求真务实更是必备的精神,只有以不怕苦不怕累的信念,踏实干好基层工作,从便民处着手,于细微处用心,才能打好基层组织建设这场仗。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在不同的村组宣讲时,大多是重复的内容,宣讲员宣讲次数多了可能会觉得千篇一律、索然无味,因此要在每一次宣讲时体味不同的民生民意,每一次坐在听众面前,都要提醒自己“沉住气”,是多少革命先辈的牺牲,才成就了平安幸福的今天。宣传员要坚守初心、牢记使命,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把学习教育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用实践证明“我为群众办实事”,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

 我们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历史经验。我们学习百年党史的同时,也要将金寨革命历史宣讲出去,金寨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红色历史底蕴深厚。宣讲员要提高自身理论素质,了解并学习金寨革命史,做好宣讲前的理论准备工作,多思考是什么样的精神让鄂豫皖苏区能够“二十八年红旗不倒”,为什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能够站住脚、扎下根等问题。只有宣讲员深刻理解党的理论知识,才能把革命历史讲清楚、讲透彻,在基层党史宣讲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让党史宣讲内容多一些“嚼头”。

 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突出短板”,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重点发力。

 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突出短板”,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重点发力。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考察座谈,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强调“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十六字要求。他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随后,他对精准扶贫的概念作了进一步阐释:精准扶贫,就是要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持,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身上、真正用在贫困地区。“精准扶贫”方略的提出,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而作出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体现了我国扶贫方式和扶贫理念的重大转变。

 为推动精准扶贫方略落地,2014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提出以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为核心的六项创新机制和十项重点工作。各部门制定有关配套文件,推动落实精准扶贫各项工作。2014年4月、6月,国务院扶贫办先后印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扶贫开发建档立卡指标体系》,要求通过建档立卡,对贫困户和贫困村进行精准识别。当年共识别12.8万个贫困村,2948万贫困户、8962万贫困人口,第一次建立起全国统一的扶贫开发信息系统。2014年5月,国务院扶贫办等7个部门印发《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要求对贫困户和贫困村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逐步构建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随后,中央组织部、国务院扶贫办印发《关于改进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工作的意见》,部署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这些文件的出台,对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和工作机制等都作了详尽规制,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全面开展。

 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召开的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提出扶贫开发工作“六个精准”的要求: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10月16日,他又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首次提出“五个一批”的脱贫措施: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易地搬迁安置一批,生态保护脱贫一批,教育扶贫脱贫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的提出,深刻阐述了精准扶贫的基本要求与主要途径,丰富了精准扶贫方略的内涵,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为下一步的脱贫攻坚战作出了部署。

 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精准发力

 随着精准扶贫方略的实践,脱贫攻坚进展很快,我国贫困人口逐渐减少,贫困地区面貌显著变化,但是中西部一些省份的贫困人口规模依然较大,剩下的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较深,减贫成本更高,脱贫难度更大。要实现到2020年让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既定目标,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必须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和办法。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明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11月27日至28日,全面部署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在精准扶贫中“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等关键性问题。他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明确“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并从总体要求、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政策保障、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大力营造良好氛围、切实加强党的领导等方面进行全面部署。

 根据决定精神,2016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考核中西部22个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1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明确“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总体思路、基本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提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各地各部门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全面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围绕解决“扶持谁”的问题,持续完善建档立卡,在2014年识别的贫困村、贫困人口的基础上,2015年、2016年组织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提高贫困人口识别的精准度。围绕解决“谁来扶”的问题,建立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责任体系,形成“五级书记抓脱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全国选派77.5万名驻村干部和19.5万名第一书记,实现对贫困村驻村帮扶全覆盖。围绕解决“怎么扶”的问题,强化脱贫攻坚的投入保障和政策支撑体系,做好发展特色产业脱贫、组织劳务输出脱贫、资产收益脱贫、易地搬迁脱贫、生态保护脱贫、发展教育脱贫等,提高扶贫措施有效性。

 经过艰辛努力,党的十八大后的5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全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7年年底的3046万人,5年累计脱贫6853万人,减贫幅度达到70%左右。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年底的10.2%下降到2017年底的3.1%。贫困县数量实现了首次减少,2016年有2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2017年有125个贫困县申请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迈出坚实步伐。

 高质量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尽管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但是我国脱贫工作仍然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从总量上看,截止2017年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3000多万人;从结构上看,现有的贫困大都是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的地区和群众,是越来越难啃的硬骨头;从群体分布上看,主要是“老病残”等“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人口以及部分教育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的贫困群众;从扶贫工作成效上看,脱贫攻坚工作中一些地方还存在着贫困识别不够准、帮扶不够准、工作不够实、监管不够严等问题,摆架子、做样子等各种形式主义都不同程度存在。如何有效应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成为我国脱贫攻坚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2017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瞄准贫困人口精准帮扶,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强化脱贫攻坚责任和监督,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2018年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发布。作为未来3年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纲领性文件,指导意见提出要做到“7个坚持”,强调要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强化政策措施、加强统筹协调,实施好打赢脱贫攻坚3年行动。

 各地深入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扶贫等,强力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定点扶贫,持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监管力度,深入开展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整治,推动精准帮扶举措落地见效。总体来看,脱贫进度符合预期,成就举世瞩目: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2013年至2019年,832个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79元增加到11567元,年均增长9.7%;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群众教育、医疗、住房、出行、通信等长期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普遍解决。

 1970 年发表的《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和市场机制》中所提出的经济术语,又称为阿克罗夫模型。该模型指出,由于对商品信息掌握程度的不对称,区别优质产品和劣质产品的困难又是商业世界固有的,买方为了避免风险损失,只能通过市场上的平均价格来判断平均质量,只愿意付出平均价格。商品有好有坏,对于平均价格来说,提供高品质商品的卖方自然就要吃亏,提供低品质商品的卖方便得益。买方过低的价格使得卖方不愿意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于是高品质商品逐步退出市场。如此恶性循环,高品质商品被逐出市场,低品质商品则逐渐充斥市场,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该产品市场会逐步萎缩并消失。这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劣胜优汰”的市场现象,便是“柠檬市场”。这种因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逆向选择在现实的各种交易市场中是普遍存在的,如二手车市场、保险市场、就业歧视等。

 “柠檬市场”中,卖方兜售低品质商品的成本由整个市场承担、收益却为个体所得;兜售高品质商品的收益由整个市场承担、成本却由个体承担。“柠檬市场”问题的广泛性和危害性已成为经济学家的共识。如何治理“柠檬市场”问题,阻止市场的“柠檬”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谁都不愿生活在一个充斥着虚假、诈骗、攻击、谩骂、恐怖、色情、暴力的空间。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

 “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谁都不愿生活在一个充斥着虚假、诈骗、攻击、谩骂、恐怖、色情、暴力的空间。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在我国现阶段,研究网络犯罪现象,探寻惩治和预防网络犯罪之道,净化网络空间,需要正确认识和应对网络黑客、网络黑产以及网络黑恶势力这三个既相互独立又互相关联的现象。其中,网络黑客现象集中展现了网络犯罪的“技术基因”,网络黑产现象是我国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期网络犯罪的显性特征,网络黑恶势力现象则是网络犯罪发展的较高阶段,是网络犯罪的发展趋势。

  网络黑客与黑客攻击。网络黑客是指利用信息技术秘密侵入他人计算机系统的人,是网络空间中一个具有神秘和神奇色彩的群体,黑客攻击是影响网络空间秩序与安全的重要因素。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黑客攻击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攻击动机的多元化。黑客发动攻击由最初的纯粹炫技到以牟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甚至是追求特定政治目的。二是攻击行动的规模化。近年来,黑客攻击开始改变单打独斗模式,发展成为由发单人、攻击实施人、肉鸡商、流量出量人、黑客软件制作人等犯罪个体共同实施的产业化犯罪形态。三是攻击后果的严重化。随着人类社会对信息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黑客发动攻击后造成的危害后果也越来越严重。以2017年春天爆发的“永恒之蓝病毒”为例,这次大规模的黑客攻击事件影响范围超出150个国家,近20万用户受影响,破坏力极强、危害极大。此外,一些黑客开始将工业、能源等关键基础设施行业以及金融机构、公共服务机构乃至政府、军事机构网站作为攻击目标,一旦得逞,造成的后果无疑是灾难性的。

  网络黑产与技术黑产。网络黑产是网络黑色产业的简称,被称为互联网时代的“社会毒瘤”。近年来,网络黑产发展迅猛,已经形成庞大的利益链条,从事网络黑产的人员达到数百万,黑产的日交易额可达数亿,年总收入达到千亿级,造成的损失则难以计算。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黑产已经形成了包括技术黑产、数据黑产、资金和物流黑产等在内的完整犯罪产业链,犯罪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分工明确、上下勾连,犯罪形式和手段呈专业化、公司化、平台化、涉众华、智能化、国际化态势。其中,网络技术黑产的存在及其蓬勃发展不仅直接引发了诸多恶性网络安全事件,成为危害网络安全、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国家安全的直接凶手,而且为下游网络犯罪提供技术支持,不仅降低了网络犯罪的“技术门槛”,使得下游犯罪能够快速、广泛蔓延,犯罪后果被急剧放大,而且极大增加了司法机关查获犯罪的难度。

  网络有组织犯罪与黑恶势力。信息网络的便捷性、隐蔽性、跨时空性为有组织犯罪与黑社会性质犯罪提供了天然的优良平台。欧洲刑警组织2015年发布的报告称,网络犯罪开始介入传统的有组织犯罪领域,犯罪者借助网络聚合起来从事犯罪分工。在我国,网络黑恶势力犯罪现象也开始出现苗头,其中有两种现象尤其值得注意:一是传统黑恶势力犯罪的网络化,即传统的黑恶势力以信息技术为工具,向网络空间发展,如网络“贩枪”“贩毒”“地下钱庄”等,最近盛行的网络“套路贷”也属于这种情形。二是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空间特性形成的新型网络黑恶势力,如一些网络大v组织或雇佣“网络水军”“网络打手”从事编造虚假信息、诽谤攻击、非法推广等违法活动,严重破坏网络秩序,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站、通讯群组等组织实施针对电商平台网店的敲诈勒索型“恶意差评”“恶意投诉”“恶意退货”等,严重破坏网络营商环境。

  网络犯罪跨区域、跨行业、跨时空的特点,决定了维护网络安全、防范和惩治网络犯罪,不仅仅是一个行业或部门的问题,甚至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问题,而是关乎公共秩序、国家安全乃至人类共同发展的全球性议题。为净化网络空间,依法惩治网络犯罪,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年1月提出了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要求,同期召开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也提出,要紧紧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的网络黑客攻击等新型网络犯罪,坚决打掉网络黑灰产业链,严肃查处为网络犯罪提供服务的企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