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局局长教育整顿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范文

  司法局局长教育整顿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范文

 教育整顿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

 一、自查情况

 (一)对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的认识及态度

 自全国2月27日正式部署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以来,通过学、思、践、悟,我对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是党中央提出的新要求、人民的新期盼、政法队伍自我革命的新需要这一重大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政治教育、党史教育、警示教育、英模教育的开展,使我对筑牢政治忠诚、清除害群之马、整治顽瘴痼疾、弘扬英模精神这四大目标任务有了更加清晰的感悟。这些思想上的认识,使我更加坚决的拥护党中央的重大决定,这是党中央对政法队伍最深切的关怀和最大的厚爱,必将有力推动政法队伍祛除积弊沉疳,卸掉包袱,轻装上阵再出发,真正成为一支信念坚定、严格执法、勇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政法铁军。

 (二)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

 理论学习还有差距,党史积淀还不够深厚。在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等的学习上,还没能完全做到原原本本读原文、字斟句酌学原著、时时刻刻悟原理;近些年来,更多的是学习新理论,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则有所忽视,涉猎很少,正确党史观的树立还需要进一步强化。近期通过对百年党史的重温学习,在这方面感触更加深刻。

 执法办案中的政治站位还不够高。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司法这道防线缺乏公信力,社会公正就会受到普遍质疑,社会和谐稳定就难以保障。所以,执法办案事关党的执政基础。而我们在执法办案中,却很少能从厚植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来认识和实施。只是想着把案子办准,把住质量关,确保决定是公正的,有时对于解决当事人的心结不重视、不到位,不能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说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执法办案当中落实的还不够到位。

 业务能力还不能完全担负起新时代司法职责使命。如矛盾纠纷化解的能力还不够强。对上级分解的重复信访案件,如何进一步加大释法说理的力度与成效,化解矛盾,促成当事人息诉罢访,还缺乏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群众工作能力还有待提高。

 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氛围还没有充分形成。对一定程度存在的上热、中温、下凉情况还缺乏有效措施予以改进,人人讲营商环境,人人为营商环境的意识还不够入脑入心,还没有形成自觉责任、自觉行动。有时对涉企案件的敏感性不够,对企业的普法宣传不到位,如我们在走访XXX,一些企业由于不懂法、不信法、不用法、不守法,导致陷入讼累,利益受损、经营受阻,这说明我们在谁执法谁普法方面做的还很不到位。

 纪律作风建设还需要不断强化。对分管的业务部门强调纪律问题比较多,对综合部门强调的比较少,还存在以信任代替监督的问题;自身建设也存在要求不够严格的问题,官僚主义也一定程度存在,有时因事务性工作较多,研究问题电话沟通多,扑下身子与一线办案人员面对面沟通少,使得情况掌握不够全面、不够具体、不够深入。还有,有时因任务紧、要求急等原因,还存在以会议传达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问题,形式主义还没有彻底根治、完全杜绝。

 司法责任制落实还不够严格。作为领导干部,在承办行政复议案件时,亲历性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虽然能够亲自阅卷、亲自向当事人调查了解情况、释法说理,但还没有做到件件如此。对疑难复杂案件、信访案件、重点类型案件关注的多一点,亲自工作的多一点;对简单案件关注的少一点,亲历性差一点,事务性的工作更多的交付于工作人员去完成。有时对法律文书的审核把关也不够细致和严格。

 (三)分管部门、分管干警存在的倾向性问题

 对执法办案的规范化还有差距。如个别案件承办人对业务数据填录工作还存在重实体办案、轻系统填录的思想,所以业务应用系统使用不熟练,填写不认真、不规范,错填、漏填、迟填等情况时有出现,导致业务数据不能及时、准确、全面的反映办案情况。

 精准实施法治建设领域监督的能力还不能适应新时代新任务的要求。如健全对执法单位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执法监督结果运用还不够到位,监督一般性问题、程序上瑕疵问题、法律文书质量问题多,高质量监督还比较少,对深层次违法的发现和监督还不到位,与人民群众良好法治的需求和公平正义的期待还有差距。

 执法办案中信访风险的防范意识还不够强。如个别一线办案人员还没有把信访风险防范意识贯穿于执法办案始终,存在只要案件质量没有问题就不怕信访的简单思想,对于案结事了人和的目标要求落实不到位。

 (四)对三个规定的认识及落实情况

 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是司法干警的一种约束,同时也是对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的一种促进,对司法干警的一种保护,更是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一个有力保障。在严格落实三个规定工作中,没有出现相关问题。

 (五)本人及家属是否存在违规经商办企业、违规参股借贷情况本人无违规经商办企业、违规参股借贷的情形。

 (六)本单位政治生态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对全地区司法队伍的政治理论学习教育还应进一步加强。必须始终坚持对司法干警的政治教育,坚定信仰信念,确保政治忠诚。

 党建与业务融合的组织指导力度还应进一步加大。党建与业务融合是一项重要课题,有的业务部门对于二者如何融合还不够明了,应充分发挥党组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具体职责部门的组织作用,多做探索尝试,多搞实践活动。

 司法队伍人才短缺和接续培养等问题还应进一步加大解决力度。XX岗位、XX岗位、XX岗位等都存在人荒的问题,队伍力量不足、专业化程度不够高等应进一步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原因剖析

 理论学习还不够入脑入心。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虽然每年都通过各种学习培训活动,不断的进行理论武装,但在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上,始终存在学习理解上不系统、不深入、不全面等问题,对读原文、学原著、悟原理的学习要求落得还不够实,因此学习成果转化为提升党性修养、思想境界、道德水平的精神营养上就显得不够充分。

 能力提升还不符合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能力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反思自己在县处级领导岗位上这几年,在提高能力素质方面与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的要求还有差距,分管工作虽有起色,但还不够突出。尤其是分管xx工作以后,自我感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首先是有些工作求极致的意识还不够强,抓特色抓亮点的思考还不深,方式方法还不够丰富。其次,大胆探索的勇气不足。工作实践中往往着眼于稳字上多,进字文章做得不够。尤其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刚刚正式提出,民法典也刚刚正式实施,由于学习的还不够全面和深入,有时担心工作出现偏差,创新探索的底气就不足,缺少大胆探索为上级决策提供参考的使命担当。再次,为民服务的意识不够强。行政复议工作经常要面对上访人,虽然能够坚持亲自接访,但对于一些重复访、缠访、闹访的老户有畏难和抵触情绪,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不足。

 作风建设的责任落实还不够严格。对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认识还有差距,觉得这些年全面从严治党效果明显,落实司法责任制要求也严格,党员、干警的自我约束意识增强,不应该出现什么大问题。所以对分管干警队伍纪律作风建设的常抓常管、长抓不懈的劲头就有所放松。虽然对分管部门也常常提醒,但在落实制度上也存在要求不够严格的问题,对分管干警的朋友圈、社交圈、生活圈了解的也少,对其深层次的思想动态掌握的也不够全面,对执纪监督第一、二种形态的运用还不够充分。对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也缺乏警惕性。

 三、下一步改进措施

 筑牢政治魂,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要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坚定信仰、坚定信念,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忠实实践者。要筑牢对党忠诚之魂,在重大问题、关键环节上保持清醒的头脑、敏锐的眼光,切实增强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党之所指,行之所向。要积极参加党史学习教育,以革命前辈、英雄模范为榜样,把革命精神熔铸在血脉之中,把红色基因铭刻在灵魂深处,要以史明理,镌刻初心,从而明辨是非,在实践锻炼中提高政治判断力。

 打好信念桩,提高政治领悟力。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要对党的理论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司法人员作为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者、执行者、实践者,要真正领悟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要义,真正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精髓,自觉扛起政治责任,明确行动方向,找准落实措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是党中央根据全面从严治党治警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切实解决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重塑政法队伍形象,提升司法公信力而采取的重大举措。要科学领会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真真正正的把自己摆进去,把队伍摆进去,要以刮骨祛毒疗伤的决心和勇气,查短板,补弱项,重整行装再出发。要把教育整顿成果持续保持并长久坚持下去,不松手,零容忍,扎紧制度的笼子,并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树立榜样。

 把好生命线,提高政治执行力。一是要有责任、有担当。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执法是把纸面上的法律变为现实生活中活的法律的关键环节,作为执法人员,必须忠于法律、捍卫法律,严格执法、敢于担当,成为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守护者。二是要有真本事、硬本领。担当需要勇气,更需要能力。要不断

 提髙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以求极致的精神,精耕细作,切实把各项工作做细、做深、做实,在实践中提高专业思维和专业素养,培养专业作风和专业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管一行像一行,切实提升亮剑的本事和克敌制胜的能力。三是要有创新思维。要从科学理论中找寻干事创业的新思路、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善于攻坚克难,积极应对新挑战,将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的落实好、执行好。

 自公元755年12月爆发“安史之乱”至此时已有数年,而自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河南节度副使张巡等率军民坚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达十月之久,抗击、牵制安禄山叛军,为平叛争取了组织反攻的宝贵时间,战争转入相持阶段。而49岁的颜真卿纵观天下大局,却没有心情准备过节, 他坐在书案前,要为在战争中惨遭毒手的侄子颜季明写一篇祭文,饱蘸浓墨后提笔写下“维乾元元年”……

 自公元755年12月爆发“安史之乱”至此时已有数年,而自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河南节度副使张巡等率军民坚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达十月之久,抗击、牵制安禄山叛军,为平叛争取了组织反攻的宝贵时间,战争转入相持阶段。而49岁的颜真卿纵观天下大局,却没有心情准备过节, 他坐在书案前,要为在战争中惨遭毒手的侄子颜季明写一篇祭文,饱蘸浓墨后提笔写下“维乾元元年”……

 安史之乱爆发时,海内承平日久,几代百姓都没有见过战争,听说范阳兵起,社会震荡。叛军所到之处,河北诸郡纷纷倒戈,唯有时任平原郡太守颜真卿和常山郡太守颜杲卿兄弟二人坚贞不屈,带领有限的力量抗击叛乱。颜杲卿的儿子颜季明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但他却早早地参与战事,并在平原郡和常山郡之间往来通报消息,传递情报。

 颜家素来就是名门望族,自西晋迄唐,诗书传家,家训、书法历代以来都是当时的翘楚。五世祖颜之推携全族迁往陕西长安,著有《颜氏家训》二十篇,开中国古代家训之先河。颜氏子孙严循家训,皆为忠心报国、刚正不屈的忠烈之士。

 公元756年正月,叛军史思明所部攻陷常山。颜杲卿与其子颜季明被叛军俘虏,坚决不肯投降,父子二人及全家三十多口全部遇害。因为战乱,直到惨案发生两年之后,颜真卿才有机会派侄子颜泉明去为亲人收尸,极度悲愤的颜真卿为祭奠罹难的侄子颜季明,亲自书写了这篇祭文。祭文全文23行,234个字,脱漏一处,涂改14处。每个字都重如千钧,力透纸背。书写祭文全文颜真卿一气呵成,只蘸墨七次。

 《祭侄文稿》刚开始书写时,颜真卿一笔贯之,墨色由重而轻,点画凝重,由初而细。当写到“归”时,颜真卿多么希望侄子颜季明回到身边,家族中大有希望的如“宗庙瑚琏,阶庭兰玉”的佼佼者却惨遭毒手,而自己却只能在两年以后用简单的“清酌庶羞”来祭奠,其情绪强烈变化,墨色转为极其浓润。接着写到“何图逆贼间衅,称兵犯顺”时,提及罪魁祸首,“何图”两个字突然间放大,颜真卿悲愤之情力透纸背。接着写到“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时,其心情再也不能平复,其墨色是全文中最为浓厚的,失去亲人的切肤之痛跃然纸上。而对颜杲卿和颜季明父子遇难的原因是“贼臣不救”,颜真卿对同僚的卑鄙之心极端愤怒,极端鄙视,颜真卿写了两遍,涂去一句。祭文书写到最后,颜真卿悲恸之情已无法掌控,由开始书写的行草变为大草,如高山瀑布,率性而为,飞流直下。其情感交织而产生的笔墨效果使作品达到艺术的巅峰状态。这一墨法的艺术效果与颜真卿当时的悲恸恰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祭侄文稿》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与王羲之的《兰亭序》、苏轼的《寒食帖》并称为中国书法行书的巅峰之作,是后世每位研习书法的学子必须临摹的法帖。然而,它绝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书法作品和一次普普通通的书法创作。它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气血命脉和精神力量,它是一次厚重的历史书写,真实记录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大唐王朝由盛转衰。它更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不怕牺牲、不畏强暴的精神书写。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不乏为了理想、为了精神追求而不惜牺牲、慷慨赴死的仁人志士。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叛军李希烈攻陷汝州,围困洛阳。75岁的颜真卿在人生暮年被任命为宣慰使,深入敌营力图安抚说服叛军,却不幸被囚禁数年。贞元元年(公元785年),颜真卿被转移到蔡州龙兴寺囚禁,他用标准的楷书留下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纸书帖《移蔡帖》。

 作为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此前的他已经清楚地明白去叛军所部,必遭横祸,但他没有退缩,没有抱怨。而被囚禁的日子里,他自知来日无多,也清楚地看到大唐已经千疮百孔,日落西山,但他仍然抱有一颗拳拳赤子之心,在《移蔡帖》里写下了“有唐之德,则不朽耳”的句子。

 这年8月,颜真卿在多次拒绝投降后被李希烈的叛军所杀,至死对叛军仍然骂不绝口。

 西汉中期淮南王刘安召集门下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积多年之功而编纂而成的一部重要文献,其基本特色,是立足于老子思想的主体性,尊奉相传的黄帝学说,同时兼容并取诸子百家之长。其根本特征之一,就是学术上呈现鲜明的综合性、系统的融贯性、高度的整体性与显著的互补性。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兵学思想成为了《淮南子》整个理论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正是因为这样,《淮南子》的兵学观念也体现出系统整合的特点。《淮南子》的兵学论述主要集中于《兵略训》《主术训》《氾论训》等篇,其兵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战争起源缘于“分不均,求不澹”。《淮南子》认为,战争之所以难以避免,乃是受人性内在本质驱动的必然结果,但是社会财富毕竟有限,无法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而人类内部又往往因各种原因而导致社会物资财富分配上的不公,更是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引发战争的爆发。“分不均,求不澹,则争。”由此可见,《淮南子》是着眼于人的物质欲望与物资不足的内在矛盾关系,来揭晓并说明战争的起源问题的。

  “兵之胜败本在于政”的战争制胜理念。《淮南子》认为,政治清明,上下和谐,克敌制胜就有了政治上的基础,“兵之胜败,本在于政。政胜其民,下附其上,则兵强矣。民胜其政,下畔其上,则兵弱矣。”“修政于境内,而远方慕其德,制胜于未战,而诸侯服其威,内政治也。”反之,如果政治黑暗混乱,那么就不免由强转弱,由多转少,由胜转败:“地广人众,不足以为强;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为存政者,虽小必存;为亡政者,虽大必亡。”这种政治为军事胜负的前提,《淮南子》将它理解为“道”:“得道之兵……因民之欲,乘民之力,而为之去残除贼也。故同利相死,同情相成,同欲相助。顺道而动,天下为向;因民而虑,天下为斗。”在此基础上,《淮南子》进而区分了战争的基本性质,即“义战”与“不义战”。认为战争的宗旨,当是为了追求“正义”:“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壤之广而贪金玉之略,将以存亡继绝,平天下之乱而除万民之害也!”为此,其亟切倡导“义战”,认为“义兵之至也,至于不战而止”!

  “乘众人之智”的将帅素质论。“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置将不慎,一败涂地”。将帅是军队的灵魂,是军队的大脑,关系着全军上下的生死,国家社稷的安危,这乃是古代兵家的共识,《淮南子》在这方面也没有例外。《淮南子》对将帅的素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强调身为将帅者要具备“独见独知”,即拥有“见人所不见”“知人所不知”的高于普通人的认识能力与睿哲智慧。但是,这种“独见独知”的能力,绝对不是自以为是,独断专行,而是能够做到开诚布公,集思广益,虚怀若谷,海纳百川,即所谓“乘众人之智”“用众人之力”。

  重“权”任“势”的作战指导原则。《淮南子》在作战指导思想的阐释上,也有很多创新思想。《淮南子》认为,作战的宗旨与作战样式必须随时历史的进步而不断变革,及时创新,而切忌墨守成规,僵化保守,画地为牢,不思进取。“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于古为义,于今为笑。古之所以为荣者,今之所以为辱也”。主张用兵打仗要拥有“三势”“二权”,即“气势”“地势”“因势”以及“知权”“事权”,其核心内涵,是要根据己方高昂的士气、有利的地形和部队的实际状况,积极创造和运用有利的作战态势,并针对敌方的实际情况,灵活用兵,因敌变化,致人而不致于人,从而克敌制胜。而要做到这一点,《淮南子》认为,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巩固自身:“盖闻善用兵者,必先修诸己,而后求诸人。先为不可胜,而后求胜。修己于人,求胜于敌。己未能治也,而攻人之乱,是犹以火救火,以水应水也,何所能制!”

  《淮南子》的兵学论述,在文字上亦颇有特色,可谓优雅生动,从而与兵学原则本身交相辉映,相形益彰。

 《开罗宣言》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成果,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开罗宣言》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成果,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开罗宣言》发表的背景

  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后,盟军分别在北非战场、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取得巨大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了重大战略转折。1942年11月,英军获得了阿拉曼战役的胜利,北非战场迎来了转折点,到1943年5月,北非战场上的25万德意军队全部投降,北非战场的胜利结束给开罗会议的召开提供了安全保障。1943年2月,德国军队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惨败,苏德战场的局势开始逆转,苏联红军开始掌握苏德战场的主动权,开启了苏德战场的战略反攻阶段。1943年2月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取得了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的胜利,标志着太平洋战场战略转折的完成,战场主动权已完全转入美军手中。1943年9月,意大利宣布投降,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德国和日本已经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投降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1937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作为亚洲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阵地,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行径遭到了中国军队的英勇抗击,大部分日本陆军主力被钳制在中国战场。中国军队的抗战难度随着战争时间的不断拉长和敌人数量的增加而加大。到1943年,中国军队在战场上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大,重要的国际援助补给线被日军切断,来自盟军的大部分援助物资只能通过驼峰航线等运输方式输送到中国。即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仍然取得了鄂西会战、常德会战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开展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更是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艰苦斗争的精神。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作出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重和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通力合作下朝着胜利方向前进,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斗争,进入了国际理性合作的新阶段。到1943年底,世界各地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社会发展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和民族,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旗帜下,在全球范围内创造性地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通过一系列军事、政治、外交和经济方面的国际协调,有效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和力量,在世界各主要战场获得了巨大胜利。在尊重各同盟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价值观和基本权利的前提下,同盟国之间通过政府高层会晤或者首脑间会谈等方式,寻求双边或多边利益的优化和整合,对彻底战胜法西斯主义、构建战后国际体系,提供了国际合作的模式。

  为了赢得战争的彻底胜利,讨论战后世界的安排,同盟国之间迫切需要举行一场大国首脑之间的会谈。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中美英三国首脑会议在埃及开罗近郊的米纳豪斯饭店召开。在开罗会议期间,中美英三国领导人分别进行了会谈,主要讨论了中国问题、战后处置日本问题、反攻缅甸问题和亚洲各被压迫民族问题。三国首脑决定就此次会议发表一份共同宣言,《开罗宣言》的文本草案经中美英三国首脑一致同意后,正式定稿。随后,宣言文本被送往德黑兰,听取苏联领导人的意见,苏联领导人表示完全赞成宣言及其全部内容。最后三大国于12月1日共同发表了《开罗宣言》。

  《开罗宣言》的主要内容

  《开罗宣言》郑重宣布:“三国军事方面人员关于今后对日作战计划,已获得一致意见,我三大盟国决心以不松弛之压力从海陆空各方面加诸残暴之敌人,此项压力已经在增长之中。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决不为自己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思……我三大盟国将坚忍进行其重大而长期之战争,以获得日本之无条件投降。”《开罗宣言》宣示了中美英三国联合对日作战取得了一致意见,决定了中美英三国对日作战的军事计划,确认了日本发动的对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侵略性质,表明了中美英三国坚持长期作战以获得日本无条件投降,从军事上为获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战略和战术部署。

  《开罗宣言》认定日本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对外掠夺土地的行为是国际法上应予惩罚的侵略行为,规定了日本自一战以来所获得或占领的太平洋岛屿都将被剥夺,同意将日本驱逐出被其武力占领或攫取的一切土地;确认了近代日本侵略、掠夺中国领土的法律事实,确认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在内的所有日本从中国侵占的土地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战后应归还中国;决定了在相当时期,使处于日本殖民统治之下的朝鲜获得自由和独立;从政治上为战后如何处置日本作出了战略部署。

  《开罗宣言》是近代以来第一份明确承认台湾及其附属岛屿为中国领土的国际文件,是确定台湾法律地位的有力证据,并为解决钓鱼岛争端提供了法律基础。按照《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二条规定,“所谓‘条约’,指国家间所缔结而以国际法为准之国际书面协定,不论其载于一项单独文书或两项以上相互有关之文书内,也不论其特定名称如何”。《开罗宣言》能够满足《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关于条约界定的要求:首先,它表达了中美英三个国家的共同意志和约定;其次,它符合并体现了维护正义与和平的国际法原则和目标;再次,它明确规定了三国对日作战的行为规则、宗旨和惩罚措施。《开罗宣言》所具有的这三个条件,不但使它从本质上区别于国家间的一般政策性声明,成为一项法律文件,而且具备了国际法上条约构成的法律要素,成为三国间的一项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开罗宣言》的法律性质与效力不但在法理上无懈可击,事实上也很快为后来的国际实践所确认。

  《开罗宣言》的重要意义

  《开罗宣言》的发表对之后世界各反法西斯战场局势的走向具有指导作用,成为了构建战后亚太地区国际格局的法律基石,开启了整个亚太地区领土安排和国际秩序的新阶段。《开罗宣言》起到了明确战争目的的作用,确定了盟国对日作战直至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最终军事目标,鼓舞了中国战区和太平洋战区人民的斗志,为彻底打败日本法西斯奠定了基础,是一份奠定和平的国际文件。《开罗宣言》不仅确定了战后对日本领土的界限划分,也解决了此前帝国主义争霸以及军国主义肆虐给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造成的灾难,明确了武力掠夺别国领土的非法性、无效性,以及赋予被压迫民族独立和自由的重要性,是一份弘扬正义的国际文件。《开罗宣言》是关于中美英三国与日本之间结束战争状态、构建亚太战后国际秩序的国际文件,是战后处置日本的基本法律依据,始终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和尊重。

  《开罗宣言》是开罗会议的重大成果,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际会议。这次会议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威望,表明了中国的抗战得到了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认可和支持,提升了中国在反法西斯同盟中的国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