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党支部规范化建设 行政教务党支部
内容摘要:规范化党支部创建活动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转型升级、跨越发展”新一轮思想解放和机关效能建设等活动的有效载体,对树立党员形象,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都具有重要意义。要从加强领导机构、不断完善制度、创新活动载体和打造党建品牌四个方面去建设,着力提升党支部的规范化建设。
关键词:党的规范化;创新;品牌
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内容包括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加强班子自身建设,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组织的;围绕企业单位各个阶段的中心任务,深入开展多种形式;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提高党员素质;组织好政治理论、业务知识的学习;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和培养,做好发展;贯彻落实《关于进一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主要内容》等,党组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把庞杂的基层党建工作,简化为管根本、可考量的指标体系,顺应党建工作规律,是提升党建质量的有效方式。如何提升党支部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笔者从以下几点进行阐述。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夯实组织基础,营造创建氛围。
实践证明,如何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关键在班子,根本在队伍。首先,要把“建设一个好班子”、“造就一支好队伍”,作为创建规范化党支部的重要目标。要突出领导班子建设这一核心,切实加强班子建设,始终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原则,打造出一支“政治素质好、工作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的坚强领导班子,带动广大干部职工共同搞好工作、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其次,成立以支部书记为组长的“规范化党支部”创建小组。把“规范化党支部”创建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年初统筹计划、年中检查调整、年底考核总结,坚持定期研究、随时检查。将创建工作分解,落实到党员个人,明确责任,建立权责一致,和谐顺畅、协调高效的运行责任体系。
二、完善制度,巩固阵地,弘扬优良作风,建设高素质队伍。
一套好的制度是党建工作的可靠保障,一种好的作风则是党支部建设整体形象的充分展示和力量的凝聚。把“健全一套好制度”、“形成一种好作风”作为“规范化党支部”创建工作成果的重要措施和主要内容扎实开展。
(一)完善制度,巩固阵地。
制定《规范化党支部创建工作标准》,完善《党建工作责任制度》、《党员目标责任制度》和《党建工作报告制度》等各项制度,做到有章可循,通过制度管人、管事,从根本上实现党建工作有目标、有责任、有结果。进一步落实党旗上墙,同时权利义务、组织机构、制度规范、主题活动、典型范例等也要上墙。
(二)强化传统教育,弘扬优良作风。
紧扣时代特点,结合时事热点做好干部职工的思想工作,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继承和发扬优良作风;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章、贯彻党章、遵守党章和维护党章。
(三)广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一步改变作风。
要切实做好党务公开工作,要通过设立公开栏、公布投诉电话等形式,畅通监督渠道。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民主生活会、座谈讨论会、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开门纳谏,多方征求意见和建议;认真查找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职工在思想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针对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深刻剖析原因,制定具体的整改措施,认真整改,努力锻造一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风优良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三、创新载体,丰富活动,打造党建品牌,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按照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总要求,结合职业学校工作实际,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完善活动措施,实现党建工作、党建活动的常态化、规范化,力求使“规范化党支部”建设全面突破,全面提升。
(一)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切实提高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工作水平和执政能力,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创新学习形式,丰富学习内容,提高学习实效,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
(二)深化廉政文化建设。
以学习贯彻《廉政准则》为契机,积极打造“廉政风险预警、廉政风险点防控、公开廉政承诺”的三位一体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不断创新廉政文化载体,丰富廉政文化内涵,使廉政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固化于制、实化于行”。 (三)丰富党建活动。
尝试开展单位“规范化、品牌化、信息化”建设活动,着力解决制度不健全、运行不规范、质量层次不高、工作缺乏特色等问题,着力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开展“亮身份、比奉献”承诺践诺活动,突出解决职责不清、目标不明、服务态度差、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以“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制度为主要模式,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定期召开支部委员会、支部大会,定期进行党课教育。
(四)开展“干部下基层、真情献万家”活动。
突出解决宗旨意识不强、群众观念淡薄、党员干部不接地气等问题,着力转变机关工作作风。要真正进村入户,面对面了解情况,心贴心交流看法,强调每个党支部的每个党员每年都要到一次困难学生家庭进行帮扶或慰问,特别是要到困难多、问题多的地方去,真正体察民情、了解疾苦,切实掌握弱势群体、困难党员、困难群众的生活情况,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