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专题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对照检查范文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

 对照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指引和实施方案关于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的要求,一谈对这次教育整顿的认识,表明教育整顿的态度;二谈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三谈分管部门存在的倾向性问题;四谈对“三个规定”的认识,说明落实“三个规定”的情况;五谈自己及家属是否存在经商办企业的情况;六谈本单位政治生态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以上六个方面对照检查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

 3月份,我区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全面铺开,全区政法系统迅速行动起来,深入动员全区政法干警,学习贯彻中央、省、市、区的安排部署,投身到这场激浊扬清、铸魂扬威的活动中来。通过前期学习教育、查纠整改环节的各项工作,让我深受教育,深感触动,对自身的政治素养和承担的职责使命有了全新的认识,现按照全区关于教育整顿关于“六谈”的要求,做如下对照检查:

 —、对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的认识

 经过紧张而丰富的学习教育阶段,自己的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政治鉴别力有了明显提升。对此次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是有了更高的政治站位。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是党中央对政法队伍提出的新要求,是政法战线全面从严管党治警的新举措,是人民群众继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之后的又一新期待,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中央设定了学习教育、查纠整改、总结提升三个环节,每个环节又设定了若干具体任务,充分体现了中央对此次教育整顿的准备之深、谋划之远。可见此次整顿活动不会虎头蛇尾、“雨过地皮湿”结束,而是一场真正铸魂扬威、刮骨疗毒的延安整风。

 二是充分认识到教育整顿的紧迫性、必要性。虽然中央认为政法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政法队伍中也是存在一些不容小视的问题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政法队伍的高层“打虎”到基层的“拍蝇”,成果也是显著的。一批受党培养多年的,违法违纪的党员干警乃至领导都被拉下马,甚至还包括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我区政法队伍中同样也存在很多问题,每年都有政法干警受到了党纪政纪处分,甚至被剥夺了警服移送司法机关。他们的教训是惨痛的,非常令人惋惜。党中央正是基于这一点,在政法队伍中开展教育整顿,可以说是正逢其时,十分必要。

 三是主动投入到教育整顿洪流之中。在教育整顿中,我们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务必增强思想的自觉和行动的自觉。克服消极畏难情绪、盲目乐观情绪,切实将自己摆进去,为自己做一个全方位的政治体检。也许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们自认为严格依法办事,没有什么问题。正如一句古话“身在庐山不识庐山真面目”,自己不能再以经验主义办事,而应该加强学习,对照“六大顽瘴痼疾”挖,通过谈心谈话让领导同事们点,对标先进英模找,切实把自己的问题找准找实。

 二、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从讲政治的高度考虑问题不到位。全区政法机关承担着维护全区重大活动期间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我在这方面的具体工作任务比较多,自己虽然认真努力的完成了具体的工作任务,但也只是从事务上去理解,对其重大意义认识不够,认为不出事就行了,没有从讲政治的高度在宏观上去思考和指导工作。

 二是全局观念差。按照分工,我承担政治处、党建工作,由于工作任务比较繁重,经常多个任务交结在一起,容易乱了工作头绪。在这个时候,有时自己觉得忙不过来,处处以自己分管的一亩三分地说事,机关其他方面就根本顾不上过问或者就不去过问了。不注重与其他同志们的分工协作,一方面造成了自己分管工作上单打独斗,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与其他同志工作的脱节。

 三是宗旨观念树立不牢固。对群众观念还只是停留在原则性的理解,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老百姓的根本利益还没有在现实思想中真正得到确立和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淡薄。自己身在政法系统,少不了要接待到人民群众来单位反映问题,一般认为不属于自己分管的范围,而不去关心群众的事项,多问一句话,提供建议更是没有,甚至有为自己远离麻烦的思想,很显然与党的群众观念相差甚远。

 四是开拓创新的意识不够强。通过向英模先进学习,我们选树的政法系统英模人物都是从基层中走出来,做出的业绩也都得到了组织和群众的认可,自己在学习他们的工作方法上还有很多需要深入思考的地方。发现自己身上坚守初心、艰苦奋斗的精神方面还有不足,缺少英模那样敢于拼搏,不干成功誓不罢休的韧劲。对标先进人物在工作实绩上还有差距,工作标准树的不高,有着应付思想。对标先进人物在思想上也有差距,自己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一言一行不注意,经常把自己混同于一般同志和群众,在工作忙是也会有怨言,没有起到应有的表率作用。

 五是在监督执纪上存在“好人主义”。作为领导干部,近年来在严格落实“两个责任”,持之以恒抓作风,从严从实促廉政,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自己在平时干部管理上,还是缺乏严格执纪、敢于执纪的精神,存在“老好人”思想。认为大家都不容易,只要把该做的工作做好就行了,在制度的执行上不严,有纪律较为松散的现象发生。近年来,我单位仍出现少数干警违法违纪问题,说明自己没有为单位尽到带队伍、管干部的职责。管理干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表面上看是“保护”干部,长远则是害了同志。

 三、分管部门存在的倾向性问题

 自己分管政治部工作,分管党建、队建、人事工资等工作,目前政治部事多人少,干警年纪偏大,又长期得不到提拔,因此多了一些老人思想,不愿意主动创新工作。

 一是畏难等靠,主动作为不多的问题。一些同志存在畏难等靠情绪,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思想。遇到工作始终不敢放手去做,无论多么紧急的任务,仍一味着等待领导的指示。因为这个畏难情绪,带来了不愿创新,不愿担当的同志。一些同志虽然平时工作不错,但那大多都是被动的,也是被逼出来的。自己其实一直缺乏主动意识,应付思想一直有之,所以做了这么多工作对自己的成长帮助不大。在工作中任务繁重的时候,更是会产生惧怕工作、逃避工作的思想。反观自己,这类问题也是有之,没有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

 二是随遇而安,工作标杆不高的问题。一些老同志,在一个位置上呆久了,工作上便愿意按照老的经验去办,存在标杆不高的问题。很少有同志会认真想过如何吸取原来的经验教训,怎么发挥自己长处,进行一些什么样改进,推动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工作中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消极保守,瞻前顾后,缺乏改革创业的魄力。比如近期的教育整顿工作任务中,同志们的工作做了不少,但有不少工作的质量确实不高,难以经受上级评估的考核。说明自己调动同志们的积极性上还是欠缺必要的工作方法。

 三是存在“文山会海”现象。随着教育整顿的深入开展,我们的会组织了不少,文件也安排了不少,在工作中,少不了一些重安排轻落实的情况,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部署会议,至于基层如何落实完成,自己从来不关心,只关心到时候报回相关的工作总结来就行。这些与八项规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如何在做好工作的前提下尽量压缩会议、精简文件、简报,这是以后的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四是工作管理不科学。一方面存在科室工作忙闲不均,相互配合不够的现象。同志们工作中有时会有相互推诿、消极畏难的情绪。安排任务讲条件,干工作效率不高,致使不少工作有布置无动作,有要求无效果。另一方面存在执行力不强的问题。制定出台了不少规章制度,如工作管理上的公出审批、纪律考勤上的请销假制度等,但同志们的执行意识不够强,使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没有得到很好的坚持。

 四、对“三个规定”的落实情况

 自己认真学习了“三个规定”,以一名党员干部严格要

 求自己。准确把握规定内容,加强自我约束,严格自觉遵守并认真落实各项要求,杜绝违反规定为案件当事人及其关系人传递涉案材料、打听案情和打招呼说情等现象发生,依法维护政法机关的良好形象。同时,加强对本单位干警的教育,如实全面记录。打消部分干警怕得罪人、怕受到打击报复等思想顾虑,根据规定建立、落实相关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机制。确保干警自觉遵守三个规定,如实记录,做到全程留痕、有据可查,经得起法律和纪律的考验。

 五、自己及家属是否存在经商办企业的情况

 自己和家属严格遵守党纪规定,没有经商办企业、违规入股的情况。

 六、谈本单位政治生态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政治敏锐性不强。社会上有一些人打着“司法改革”的旗号,对党的领导颇有微词,甚至把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对立起来。我们的干警对这些传言和思想认识的危害认识不足,没有理清思路,不敢于对其进行坚决批判,这反映出我们政治敏锐性不强。

 二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是政法机关重要职责使命,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表现出宗旨意识和使命感不强。比如来访群众较多,领导干部在接待来访群众中,有的缺乏换位思维,对倾听解决群众诉求没有足够的热情和耐心,没有真正将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有的缺乏集体意识,对接待群众存在躲避畏难思想,在接待中搪塞敷衍,将群众简单推给信访工作人员了事,使群众的诉求不能及时解决,很容易使工作陷入被动。

 三是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还不彻底。认为自己不是实权部门,廉政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工作风险系数不高,因此一些同志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自律观念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风格不够朴素,作风不够勤俭的问题。比如在接待上级机关、其他市县来我区检查工作、考察交流时,公务接待方面用上档次的烟酒;在下乡调研时,存在走过场、蜻蜓点水的现象。

 四是从严治警力度不够。近两年,我们在从严治警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制定了各项廉政制度,但政法机关掌握着公权力,极少数干警法制观念淡化、特权思想严重,有的甚至循私枉法,严重背离了执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底线。像近年来每年都有违纪案件的发生,这些问题虽发生在个别干警身上,但是,也反映出抓政法队伍建设上办法还不够多,对队伍建设形势的严峻性、紧迫性认识还不到位,对干警的教育管理上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针对上述查摆出来的问题,我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思考,

 对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行深入剖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

 理论学习不主动、不深入,理想信念弱化。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急用时才临时急抓,学习只是粗浅、简单的知道一些。学习上存在精神懈怠的情绪,团队意识、服务大局、协同作战的全局观念差,没有从党的事业的高度去指导工作,导致精神“缺钙”,理想信念树立不牢固,看淡了党员应尽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

 党性修养不够,主动工作劲头不足。近年来,随着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对自己的冲击,思想有所波动,觉得自己的工作岗位已经日落西山,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没有很好地对照党章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艰苦奋斗的精神减弱了,锐意进取的劲头变小了,对一些疑难棘手的问题缺少了攻坚克难的勇气和信心。究其原因,是自己放松了党性修养,没有把党的事业看得高于一切,没有把自己真正融入到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的历史潮流中。

 (三)

 廉洁自律的警惕性有所放松,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应始终警醒自己自觉遵守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但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对社会上享乐思想、人情往来的抵制意识有所减弱,没有从党性原则的高度认识腐朽奢靡生活方式的严重危害,没有从思想深处认识到生活圈、朋友圈和小事小节的影响。使自己的党性修养减弱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减弱了。

 三、今后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

 针对我个人查摆出的突出问题,要端正态度,坚决立行立改。

 (一)

 努力学习理论,提高自身素质。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抓紧时间,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深入、系统、全面地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政法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切实增强自己的政治素养和业务工作能力。学习党章、《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切实提高自己遵规守纪的能力。

 (二)

 增强政治意识,牢记党员身份。时刻遵守党的章程,认真履行党员义务,严格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进一步完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意识,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正确对待个人得失,不计名利,不讲价钱,不图虚名,不事张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整治顽瘴痼疾,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一是进一步强化公仆意识。真正将自己融入到基层党员干警中、融入到群众中,掌握基层政法工作的实际情况。深入基层与群众沟通,增强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二是进一步加大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的力度。对同志们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立刻着手解决,不属于职能范围的,要加大呼吁,协调有关部门帮助解决。三是进一步强化主动创新工作意识,在繁重艰巨的任务和压力面前提振精气神,形成敢闯敢试、不怕困难的合力。四是进一步加强机关的科学管理。健全完善机关规章制度,加强对年轻干部的培养使用,使机关工作更高效合理。

 (三)增强廉政意识,提高自身拒腐防变能力。做到不义之财不取、不法之物不拿、不净之地不去、不译之友不交,在思想与行为上做到廉洁奉公,在学习与工作上做到积极严谨,要从思想认识上、行为细节上、工作作风上、日常生活中汲取力量,抵御腐朽思想,做到两袖清风,保持在经济问题上的坚定立场。

 以上是我个人的对照检查材料,请各位领导、同志们对我查摆不够、问题不准、整改不到位的地方提出批评意见,我将虚心接受,在今后工作中我将认真加以改进,向党中央看齐,向髙标准努力,以实际行动履行职责使命,不负人民重托。

 自公元755年12月爆发“安史之乱”至此时已有数年,而自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河南节度副使张巡等率军民坚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达十月之久,抗击、牵制安禄山叛军,为平叛争取了组织反攻的宝贵时间,战争转入相持阶段。而49岁的颜真卿纵观天下大局,却没有心情准备过节, 他坐在书案前,要为在战争中惨遭毒手的侄子颜季明写一篇祭文,饱蘸浓墨后提笔写下“维乾元元年”……

 自公元755年12月爆发“安史之乱”至此时已有数年,而自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河南节度副使张巡等率军民坚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达十月之久,抗击、牵制安禄山叛军,为平叛争取了组织反攻的宝贵时间,战争转入相持阶段。而49岁的颜真卿纵观天下大局,却没有心情准备过节, 他坐在书案前,要为在战争中惨遭毒手的侄子颜季明写一篇祭文,饱蘸浓墨后提笔写下“维乾元元年”……

 安史之乱爆发时,海内承平日久,几代百姓都没有见过战争,听说范阳兵起,社会震荡。叛军所到之处,河北诸郡纷纷倒戈,唯有时任平原郡太守颜真卿和常山郡太守颜杲卿兄弟二人坚贞不屈,带领有限的力量抗击叛乱。颜杲卿的儿子颜季明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但他却早早地参与战事,并在平原郡和常山郡之间往来通报消息,传递情报。

 颜家素来就是名门望族,自西晋迄唐,诗书传家,家训、书法历代以来都是当时的翘楚。五世祖颜之推携全族迁往陕西长安,著有《颜氏家训》二十篇,开中国古代家训之先河。颜氏子孙严循家训,皆为忠心报国、刚正不屈的忠烈之士。

 公元756年正月,叛军史思明所部攻陷常山。颜杲卿与其子颜季明被叛军俘虏,坚决不肯投降,父子二人及全家三十多口全部遇害。因为战乱,直到惨案发生两年之后,颜真卿才有机会派侄子颜泉明去为亲人收尸,极度悲愤的颜真卿为祭奠罹难的侄子颜季明,亲自书写了这篇祭文。祭文全文23行,234个字,脱漏一处,涂改14处。每个字都重如千钧,力透纸背。书写祭文全文颜真卿一气呵成,只蘸墨七次。

 《祭侄文稿》刚开始书写时,颜真卿一笔贯之,墨色由重而轻,点画凝重,由初而细。当写到“归”时,颜真卿多么希望侄子颜季明回到身边,家族中大有希望的如“宗庙瑚琏,阶庭兰玉”的佼佼者却惨遭毒手,而自己却只能在两年以后用简单的“清酌庶羞”来祭奠,其情绪强烈变化,墨色转为极其浓润。接着写到“何图逆贼间衅,称兵犯顺”时,提及罪魁祸首,“何图”两个字突然间放大,颜真卿悲愤之情力透纸背。接着写到“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时,其心情再也不能平复,其墨色是全文中最为浓厚的,失去亲人的切肤之痛跃然纸上。而对颜杲卿和颜季明父子遇难的原因是“贼臣不救”,颜真卿对同僚的卑鄙之心极端愤怒,极端鄙视,颜真卿写了两遍,涂去一句。祭文书写到最后,颜真卿悲恸之情已无法掌控,由开始书写的行草变为大草,如高山瀑布,率性而为,飞流直下。其情感交织而产生的笔墨效果使作品达到艺术的巅峰状态。这一墨法的艺术效果与颜真卿当时的悲恸恰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祭侄文稿》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与王羲之的《兰亭序》、苏轼的《寒食帖》并称为中国书法行书的巅峰之作,是后世每位研习书法的学子必须临摹的法帖。然而,它绝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书法作品和一次普普通通的书法创作。它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气血命脉和精神力量,它是一次厚重的历史书写,真实记录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大唐王朝由盛转衰。它更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不怕牺牲、不畏强暴的精神书写。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不乏为了理想、为了精神追求而不惜牺牲、慷慨赴死的仁人志士。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叛军李希烈攻陷汝州,围困洛阳。75岁的颜真卿在人生暮年被任命为宣慰使,深入敌营力图安抚说服叛军,却不幸被囚禁数年。贞元元年(公元785年),颜真卿被转移到蔡州龙兴寺囚禁,他用标准的楷书留下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纸书帖《移蔡帖》。

 作为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此前的他已经清楚地明白去叛军所部,必遭横祸,但他没有退缩,没有抱怨。而被囚禁的日子里,他自知来日无多,也清楚地看到大唐已经千疮百孔,日落西山,但他仍然抱有一颗拳拳赤子之心,在《移蔡帖》里写下了“有唐之德,则不朽耳”的句子。

 这年8月,颜真卿在多次拒绝投降后被李希烈的叛军所杀,至死对叛军仍然骂不绝口。

 西汉中期淮南王刘安召集门下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积多年之功而编纂而成的一部重要文献,其基本特色,是立足于老子思想的主体性,尊奉相传的黄帝学说,同时兼容并取诸子百家之长。其根本特征之一,就是学术上呈现鲜明的综合性、系统的融贯性、高度的整体性与显著的互补性。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兵学思想成为了《淮南子》整个理论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正是因为这样,《淮南子》的兵学观念也体现出系统整合的特点。《淮南子》的兵学论述主要集中于《兵略训》《主术训》《氾论训》等篇,其兵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战争起源缘于“分不均,求不澹”。《淮南子》认为,战争之所以难以避免,乃是受人性内在本质驱动的必然结果,但是社会财富毕竟有限,无法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而人类内部又往往因各种原因而导致社会物资财富分配上的不公,更是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引发战争的爆发。“分不均,求不澹,则争。”由此可见,《淮南子》是着眼于人的物质欲望与物资不足的内在矛盾关系,来揭晓并说明战争的起源问题的。

  “兵之胜败本在于政”的战争制胜理念。《淮南子》认为,政治清明,上下和谐,克敌制胜就有了政治上的基础,“兵之胜败,本在于政。政胜其民,下附其上,则兵强矣。民胜其政,下畔其上,则兵弱矣。”“修政于境内,而远方慕其德,制胜于未战,而诸侯服其威,内政治也。”反之,如果政治黑暗混乱,那么就不免由强转弱,由多转少,由胜转败:“地广人众,不足以为强;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为存政者,虽小必存;为亡政者,虽大必亡。”这种政治为军事胜负的前提,《淮南子》将它理解为“道”:“得道之兵……因民之欲,乘民之力,而为之去残除贼也。故同利相死,同情相成,同欲相助。顺道而动,天下为向;因民而虑,天下为斗。”在此基础上,《淮南子》进而区分了战争的基本性质,即“义战”与“不义战”。认为战争的宗旨,当是为了追求“正义”:“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壤之广而贪金玉之略,将以存亡继绝,平天下之乱而除万民之害也!”为此,其亟切倡导“义战”,认为“义兵之至也,至于不战而止”!

  “乘众人之智”的将帅素质论。“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置将不慎,一败涂地”。将帅是军队的灵魂,是军队的大脑,关系着全军上下的生死,国家社稷的安危,这乃是古代兵家的共识,《淮南子》在这方面也没有例外。《淮南子》对将帅的素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强调身为将帅者要具备“独见独知”,即拥有“见人所不见”“知人所不知”的高于普通人的认识能力与睿哲智慧。但是,这种“独见独知”的能力,绝对不是自以为是,独断专行,而是能够做到开诚布公,集思广益,虚怀若谷,海纳百川,即所谓“乘众人之智”“用众人之力”。

  重“权”任“势”的作战指导原则。《淮南子》在作战指导思想的阐释上,也有很多创新思想。《淮南子》认为,作战的宗旨与作战样式必须随时历史的进步而不断变革,及时创新,而切忌墨守成规,僵化保守,画地为牢,不思进取。“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于古为义,于今为笑。古之所以为荣者,今之所以为辱也”。主张用兵打仗要拥有“三势”“二权”,即“气势”“地势”“因势”以及“知权”“事权”,其核心内涵,是要根据己方高昂的士气、有利的地形和部队的实际状况,积极创造和运用有利的作战态势,并针对敌方的实际情况,灵活用兵,因敌变化,致人而不致于人,从而克敌制胜。而要做到这一点,《淮南子》认为,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巩固自身:“盖闻善用兵者,必先修诸己,而后求诸人。先为不可胜,而后求胜。修己于人,求胜于敌。己未能治也,而攻人之乱,是犹以火救火,以水应水也,何所能制!”

  《淮南子》的兵学论述,在文字上亦颇有特色,可谓优雅生动,从而与兵学原则本身交相辉映,相形益彰。

 《开罗宣言》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成果,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开罗宣言》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成果,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开罗宣言》发表的背景

  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后,盟军分别在北非战场、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取得巨大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了重大战略转折。1942年11月,英军获得了阿拉曼战役的胜利,北非战场迎来了转折点,到1943年5月,北非战场上的25万德意军队全部投降,北非战场的胜利结束给开罗会议的召开提供了安全保障。1943年2月,德国军队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惨败,苏德战场的局势开始逆转,苏联红军开始掌握苏德战场的主动权,开启了苏德战场的战略反攻阶段。1943年2月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取得了瓜达尔卡纳尔岛争夺战的胜利,标志着太平洋战场战略转折的完成,战场主动权已完全转入美军手中。1943年9月,意大利宣布投降,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德国和日本已经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投降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1937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作为亚洲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阵地,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行径遭到了中国军队的英勇抗击,大部分日本陆军主力被钳制在中国战场。中国军队的抗战难度随着战争时间的不断拉长和敌人数量的增加而加大。到1943年,中国军队在战场上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大,重要的国际援助补给线被日军切断,来自盟军的大部分援助物资只能通过驼峰航线等运输方式输送到中国。即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仍然取得了鄂西会战、常德会战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开展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更是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艰苦斗争的精神。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作出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重和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通力合作下朝着胜利方向前进,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斗争,进入了国际理性合作的新阶段。到1943年底,世界各地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社会发展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和民族,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旗帜下,在全球范围内创造性地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通过一系列军事、政治、外交和经济方面的国际协调,有效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和力量,在世界各主要战场获得了巨大胜利。在尊重各同盟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价值观和基本权利的前提下,同盟国之间通过政府高层会晤或者首脑间会谈等方式,寻求双边或多边利益的优化和整合,对彻底战胜法西斯主义、构建战后国际体系,提供了国际合作的模式。

  为了赢得战争的彻底胜利,讨论战后世界的安排,同盟国之间迫切需要举行一场大国首脑之间的会谈。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中美英三国首脑会议在埃及开罗近郊的米纳豪斯饭店召开。在开罗会议期间,中美英三国领导人分别进行了会谈,主要讨论了中国问题、战后处置日本问题、反攻缅甸问题和亚洲各被压迫民族问题。三国首脑决定就此次会议发表一份共同宣言,《开罗宣言》的文本草案经中美英三国首脑一致同意后,正式定稿。随后,宣言文本被送往德黑兰,听取苏联领导人的意见,苏联领导人表示完全赞成宣言及其全部内容。最后三大国于12月1日共同发表了《开罗宣言》。

  《开罗宣言》的主要内容

  《开罗宣言》郑重宣布:“三国军事方面人员关于今后对日作战计划,已获得一致意见,我三大盟国决心以不松弛之压力从海陆空各方面加诸残暴之敌人,此项压力已经在增长之中。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决不为自己图利,亦无拓展领土之意思……我三大盟国将坚忍进行其重大而长期之战争,以获得日本之无条件投降。”《开罗宣言》宣示了中美英三国联合对日作战取得了一致意见,决定了中美英三国对日作战的军事计划,确认了日本发动的对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侵略性质,表明了中美英三国坚持长期作战以获得日本无条件投降,从军事上为获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战略和战术部署。

  《开罗宣言》认定日本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对外掠夺土地的行为是国际法上应予惩罚的侵略行为,规定了日本自一战以来所获得或占领的太平洋岛屿都将被剥夺,同意将日本驱逐出被其武力占领或攫取的一切土地;确认了近代日本侵略、掠夺中国领土的法律事实,确认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在内的所有日本从中国侵占的土地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战后应归还中国;决定了在相当时期,使处于日本殖民统治之下的朝鲜获得自由和独立;从政治上为战后如何处置日本作出了战略部署。

  《开罗宣言》是近代以来第一份明确承认台湾及其附属岛屿为中国领土的国际文件,是确定台湾法律地位的有力证据,并为解决钓鱼岛争端提供了法律基础。按照《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二条规定,“所谓‘条约’,指国家间所缔结而以国际法为准之国际书面协定,不论其载于一项单独文书或两项以上相互有关之文书内,也不论其特定名称如何”。《开罗宣言》能够满足《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关于条约界定的要求:首先,它表达了中美英三个国家的共同意志和约定;其次,它符合并体现了维护正义与和平的国际法原则和目标;再次,它明确规定了三国对日作战的行为规则、宗旨和惩罚措施。《开罗宣言》所具有的这三个条件,不但使它从本质上区别于国家间的一般政策性声明,成为一项法律文件,而且具备了国际法上条约构成的法律要素,成为三国间的一项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开罗宣言》的法律性质与效力不但在法理上无懈可击,事实上也很快为后来的国际实践所确认。

  《开罗宣言》的重要意义

  《开罗宣言》的发表对之后世界各反法西斯战场局势的走向具有指导作用,成为了构建战后亚太地区国际格局的法律基石,开启了整个亚太地区领土安排和国际秩序的新阶段。《开罗宣言》起到了明确战争目的的作用,确定了盟国对日作战直至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最终军事目标,鼓舞了中国战区和太平洋战区人民的斗志,为彻底打败日本法西斯奠定了基础,是一份奠定和平的国际文件。《开罗宣言》不仅确定了战后对日本领土的界限划分,也解决了此前帝国主义争霸以及军国主义肆虐给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造成的灾难,明确了武力掠夺别国领土的非法性、无效性,以及赋予被压迫民族独立和自由的重要性,是一份弘扬正义的国际文件。《开罗宣言》是关于中美英三国与日本之间结束战争状态、构建亚太战后国际秩序的国际文件,是战后处置日本的基本法律依据,始终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和尊重。

  《开罗宣言》是开罗会议的重大成果,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际会议。这次会议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威望,表明了中国的抗战得到了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认可和支持,提升了中国在反法西斯同盟中的国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