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演讲稿发言材料范文2篇

  学党史演讲稿材料范文2篇

 铭记党史继往开来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瞬之间,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100年的风雨历程。在党的100岁生日之际,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情,除了感慨,更多的是感激。

 回首这100年来,我们的党走过的是一条艰苦奋斗的道路。

 1921年7月,在国家危难之际诞生的中国共产党注定了她的不平凡,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战,推翻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国家生产力迅速发展,中国由落后走向繁荣,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江泽民同志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站在历史和发展的高度上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在“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当今,在“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2008年奥运会紧锣密鼓的筹备之际,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述为我们提出了言行的指导。“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虽然仅仅是简单的八句话,但它精辟的概括了如何树立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实现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对我们每-个人的要求。

 党100岁了,在感慨之际,我想起一句歌词:我们把宏伟蓝图,再一次描绘,让吋代检阅让时光体会,我们是否问心无愧。

 是的,党100岁了,我们为党的历史之久而高兴,更为党在九十岁之际,依然干劲十足,依然蓬勃向上,依然前途无量而自豪。

 党100年的征程是一部奋斗史,作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谁都不可能不知道我们的党出生在一个血雨腥风的年代,一开始就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谁都不可能不知道,就是这个成立初才一二十个人的中共真正携起了广大工农和各个正义之士的手,以坚韧的品质顶住了国内外的各种压力乃至压迫,撑起了共和国的一片天空;我们更不可能不知道,是共产党带领我们走向今天的社会主义,走进了幸福和民主

 。

 爱党敬业献青春

 今年是我们敬爱的中国共产党100岁的生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这一基本原理的根本要求,也是由党的性质、宗旨所决定的。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也恰恰说明了党对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重视。还曾记得“非典”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抗击“非典”伟大斗争中显示了非凡的执政魄力,其主要表现为:党中央、国务院运筹帷幄,应对有力;各级党组织践行“三个代表”,发挥作用;普通党员干部不畏艰险,冲锋陷阵。党在防治“非典”斗争中所采取的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完善警戒防范机制、改进依法执政方式等重大举措,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卓越的领导能力和高超的执政水平。

 我们的党,历经100年的风风雨雨,始终不变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她的旗帜下,涌现出许许多多优秀的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为中华之强盛而奉献青春和生命。今天的和平与安宁来之不易,当我们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怎能不对英雄们肃然起敬;当我们翻开革命先辈用热血和生命谱写的爱国华章时,又怎能不热爱他们。深思往昔峥峡岁月,我们更应用实际的奉献精神,回报养育自己的这块热土。青春短暂,时间难返,任何个人的奋斗,都应与国家的兴衰息息相关,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维系在一起,才能折射出异彩光芒。

 作为一名国企的职工,爱党,跟党走,更应表现在爱岗敬业上。时吋刻刻应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到实际工作中,我记得雷锋日记中的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粒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最小的…颗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你生活的岗位?”这段话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样的岗位,无论做着什么样的工作,都要爱自己的岗位,都要发挥最大的作用,都要做出最大的贡献。

 爱岗,首先要敬业。所谓敬业就是用一种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我国古代思想家非常提倡敬业精神,孔子称之为“执事敬”,朱熹解释敬业为“专心致志,以事其业”。我想,岗位就意味着责任。我们要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工作,必须要有强烈的职责意识,必须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都承担着平凡而又责任重大的工作,没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心就不可能做好本职工作。“不爱岗就会下岗,不敬业就会失业”!作为一名国企职工,我们唯有时刻保持忧患意识,以厂为家,敏思好学,爱岗敬业,才对得起自己的工作,才保得住自己的岗位!

 爱岗,其次要精业。所谓精业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成为本专业精通业务的行家里手。只有精业,工作才有底气,事业才有生气。一个人,人生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岗位,就有不同的业务。我们要成为本专业的行家里手,就必须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因为主动向书本学,才使我对生产原理和各项工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为虚心向师傅们学,才使我对实际操作和应急处理有了进一步的掌握。要带着问题用心学,边干边学,边学边干,以干促学,以学促干,才能越来越胜任自己的岗位。

 爱岗,还要奉献。“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这就是对奉献的最好注解。企业给我们提供了展示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空间舞台,因此我们珍惜她,要以自己的努力工作来回报企业。因为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将个人的价值与单位的利益结合起来,聪明才智才会充分发挥,生命价值才得以完美展现。所以,讲大气、讲奉献,这应该成为我们所有人的精神追求!作为我们青年人,更加需要将自己的热情投入到我们的工作中,努力学习业务,做好本职工作,奉献我们的青春。

 朋友们,让我们以党组织为指路明灯,紧紧跟随党的步伐,爱岗敬业,在我们平凡又不平凡的岗位上奉献我们的青春,为祖国,为敬爱的党的生日献礼。

 漫山遍野的树林舒枝展叶,美如锦、红似火、色如霞,泥土的潮气和野草、瓜果、庄稼散发出的气味,汇聚成秋野特有的芬芳;长烟、落日、闲云,都静静地浓缩在天地苍茫间、岁月尘埃里,为这个季节更添一抹雄浑的色彩。

 漫山遍野的树林舒枝展叶,美如锦、红似火、色如霞,泥土的潮气和野草、瓜果、庄稼散发出的气味,汇聚成秋野特有的芬芳;长烟、落日、闲云,都静静地浓缩在天地苍茫间、岁月尘埃里,为这个季节更添一抹雄浑的色彩。

 抬眼望,只见旭日撒出一缕缕希冀的纤绳,蓝天飘着几片云,犹如一匹匹刚刚织出的彩缎;南归的大雁驮着阳光列队向远方飞去,一路洒下此起彼伏的叫声,平仄交错,仿佛来自岁月深处的某种叮咛或提示。看远方,树上、草上、路上,屋顶、山峦、河滩都披一袭薄薄的衾衣,那么素净,那么清秀,晶莹剔透,形状各异,朦朦胧胧,真可谓“遥夜一美人,罗衣沾秋霜”。

 秋霜,年年岁岁静静地守候着季节的轮回与气候的变化,在这无言的重复中把风雨和时间转化为染料,给大自然绘出色彩斑斓的画卷,犹如沧桑的花絮涂抹在岁月的眉弯。

 有秋霜的地方就有风景,有秋霜的地方就有色彩和魅力。“芦花白,芦花美,花絮满天飞,千丝万缕意绵绵,路上彩云追……”。那动人魂魄的秋之声与宁静多彩的秋之色如此妥帖地结合在一起,让梦想、冥想、玄想和心灵飞升,激起了多少人在感情的湖面上泛起层层涟漪,澎湃起激流般的生命激情,也给多少曾经傲雪凌霜的人带来难以忘怀的记忆。

 (二)

 秋霜,你是深秋的精灵,你是上苍的赐予,像一把金色的钥匙,打开了丰收的大门,大家在溢满泥香的沃土里收割着成熟的谷物,堆积起丰登的五谷,也摆开了年复一年对酒高歌的千米长宴。?

 你瞧,金色的田野、烂漫的山坡,到处都响起了报捷的呼叫:熟了,熟了……凡是在春天里付出努力的人,请品尝自己用汗水换来的成果:种瓜的,请得瓜;种豆的,请得豆。秋霜,给我们带来了既新鲜又美味的瓜菜果蔬,送来了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没有哪个季节,能像金秋这样惹人动情,让人如痴如醉,即使再高超的丹青妙手,也难以调配出那美轮美奂的瑰丽。

 飒飒秋风,千层叠嶂,七彩世界是霜打万物后变成的神奇,甘美和丰满是霜染后呈现的杰作。那一片片庄稼,远看,深深浅浅,随风起伏,好似翻滚着千层波浪,蔚为壮观;近看,稻谷笑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玉米乐开了怀。眼前一切好似一幅油画,不仅占据了人们的视野,而且充满了人们的心灵,占据了人们全部的生命空间。

 秋日文静的面孔,盈盈的目光,欣喜地俯视着场园里排列的清香的稻捆,这金色的“娃娃”躺在乡村静谧的梦中,给你以丰盈、殷实,给你以遐想、欢畅。霜凝大地,把粮仓堆满了,把大家的心也装满了。沐浴着充沛的秋光,显得那样的安详与坦然。

 月华如水的秋夜,人们总是在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金秋,总是让人感动,在每一个中国人梦中和心头顾盼千万、巧笑千年。

 (三)

 秋霜,你是洁白的音符,你是诗词的意蕴,在寒意中打磨、镌刻自己,凝结着秋天的身影,孕育着无数骚人墨客的绵绵情思。一轮千秋明月照彻了诗坛古今,与中国多少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

 秋收、秋耕、秋种, 秋祀、秋试……先人们一代又一代,自律地完成着这些生活必需的仪式。这些仪式最终化成了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化成乡愁,化成日子,化成秉性,化成一个民族千年的文明。这不仅仅是对大自然的欣赏,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的力量作用于生命的一轮轮撞击。

 蹚过中华文化长廊,时而会进入“一片秋色”。沐浴秋光,融入自然,怎么能不让人感受“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的豪迈,“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丰俊,“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淋漓,还有“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的高远,“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幽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阔。秋天是中国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也在中国文学长河中形成了一种“秋色文化”。

 秋霜,正是你用一颗透明的心,让秋水更加澄净和透亮,让大地更加五彩斑斓,也令一代代文人的心为之悸动。在灿若星河的古诗词中,或豪放,或婉约;或壮志豪情,或柔美含蓄,从孔子的《诗经·郑风·萚兮》到李白的《子夜秋歌》,从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到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都会让人不禁赞叹古人对秋感悟的深邃,敬佩将语言的魅力发挥到极致。千百年来,在久远的岁月深处,很多文人墨客曾久久凝望过被秋霜点染过的秋天,激发了他们吟风弄月,以自己也遏制不住的天才挥毫泼墨。

 秋霜,给人双重的供给和慰藉,既有稻谷的分外清香,又有唐诗宋词的淳风醇俗、万般风韵。金秋,因此成为一年中最富诗意的一个时节!

 (四)

 秋霜,你是深秋的沉思,你是哲理的昭示,用短暂的生命装扮了晚秋的美景,以最美的图画诠释着一个个哲学的道理,让人看见了凄清,更让人看到了重生。

 经过了凄冷的夜晚,经过了秋寒的考验,经过了痛苦的洗礼,秋霜才展示出它骄人的高洁和晶莹中藏着的精彩。金秋里蕴含着多少哲理的诗意,像黄金一样,闪亮在苍茫的原野。叶的呼吸,花的呐喊,光的颤动,充满周围的空气,充满野兔贲张的血脉,既以它最美的姿态,展示自然的美好,又以它的成熟和厚重,使人们自觉地继承着某种共同的哲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在这静默的秋色之中,让心与之共沉浮,收获人生的真谛。

 秋天,树叶迎风飞翔,像一只只蜻蜓飞在空中,最后全部沉淀在潮湿的大地上,化作原野与庄稼的细胞。从生命的原点出发,最终回归生命的原点,从来没有离开这个原点,这是生命的大美。感受秋霜,感受生命,以一种谦卑的姿态看待这个世界,留一份寂寞给生命,留一份简单给生活,用自己的阳光照亮自己。

 咸丰五年(1855)五六月份,连续暴雨致使河南兰阳县(今兰考县)境内的黄河水位迅速抬高。六月十八日(1855.7.31),铜瓦厢堤坝出现坍塌。两日后,黄河在此处决口并由此改道山东入海,这便是数千年黄河史中的最后一次改道——铜瓦厢改道。黄河改道之后,山东成为受灾最严重的新黄泛区,而原河道流经的安徽和江苏则自此摆脱黄患影响。如果堵筑铜瓦厢决口,使黄河重回故道,黄患会再次危及安徽和江苏。对于清廷而言,这是一个二选一的重要抉择。所以,围绕黄河“改道”与“复道”问题,清廷进行了长达30余年的争论,历经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其中,“复道”派始终处于劣势并最终以失败告终。

 咸丰五年(1855)五六月份,连续暴雨致使河南兰阳县(今兰考县)境内的黄河水位迅速抬高。六月十八日(1855.7.31),铜瓦厢堤坝出现坍塌。两日后,黄河在此处决口并由此改道山东入海,这便是数千年黄河史中的最后一次改道——铜瓦厢改道。黄河改道之后,山东成为受灾最严重的新黄泛区,而原河道流经的安徽和江苏则自此摆脱黄患影响。如果堵筑铜瓦厢决口,使黄河重回故道,黄患会再次危及安徽和江苏。对于清廷而言,这是一个二选一的重要抉择。所以,围绕黄河“改道”与“复道”问题,清廷进行了长达30余年的争论,历经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其中,“复道”派始终处于劣势并最终以失败告终。

 咸丰时期的“无防无治”

 铜瓦厢堤坝被冲毁的当日,署河东河道总督蒋启扬即上奏决堤之情并着手抢险工作,却不承想仅仅两日之后,汹涌奔腾的黄河水脱离原有河道一股脑儿地涌向山东,淹没摧毁大量房屋、树木和田地。按照惯例,收到蒋启扬第一份奏报的咸丰帝应即刻下诏抚恤受灾地方并要求立即堵筑漫口。但是,随着黄河险情的不断升级和堵口工程所需费用的日益明确,咸丰帝意识到他所面临的是数百年不遇的黄河大改道,黄河堵口工程所需的巨额费用已远远超出清廷财政的承受范围。并且,这一年正值太平天国北伐西征之后的全盛时期,为应对太平天国的军事威胁,清廷的财政支出大幅度倾向军费,并于咸丰三年(1853)设立厘金制度以最大限度地网罗民间资本来补贴军用支出。可以说,在清廷财政捉襟见肘的当口,咸丰帝着实无法筹集到巨额经费用于黄河的堵口工程。所以,七月二十五日(1855.9.6),在铜瓦厢决口一月有余之后,咸丰帝下诏暂行缓堵漫口,要求对改道后的山东黄河段因势利导、涉法疏消。只是,因太平天国运动的牵绊和英法联军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咸丰帝对黄河提出的“暂缓”政策始终不曾有任何改变,且终其一生未就黄河改道提出治理之策,最终致使黄河处于“无防无治”的状态并侵蚀着新河道流经的河南、直隶和山东地域。

 同治时期的河运与海运之争

 ?如果太平天国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军事压迫,可以作为咸丰帝暂堵漫口的托词,那么通过洋务运动开启中兴时代的同治一朝则开始主动面对并尝试解决改道后黄河造就的灾难。此时,“复道”派以恢复山东运河之漕运为由再次提出黄河问题。同治七年(1868),黄河在河南荥泽发生决口,进入安徽省境并威胁江苏淮扬一带。面对黄河决口和再次回归故道的可能性,时任山东巡抚丁宝桢借此时机提出黄河“复道”的主张,并且给出了一个对清廷而言极具诱惑的理由——黄河“复道”可以解除黄河穿运之患,继而重开被黄河泥沙淤积而停运的漕运。维持大运河畅通以保证漕粮的运输,是历代中央王朝的治河重点,尽管此时慈禧面临严重的财政困境,却也不愿意断然放弃对运河的整治和漕运的维系。所以,慈禧派出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对“复道”与漕运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只是,在调查行动开始之前,慈禧太后早已下令进行荥泽决口的堵筑工作。最终,曾国藩等人的调查报告在决口合龙之后才送达慈禧手中。可以想见,这份调查报告的结论只会有一个——“遽难恢复黄河故道”。

 但是,“复道”派的努力并未停止,而慈禧也依旧希望能够寻求河运维系的方式。同治十年(1871),黄河在山东郓城的决口再次为丁宝桢等人要求黄河“复道”提供了契机,而这也由此引发了朝野有关“复道”与漕运维系的一场大辩论。最终,慈禧令李鸿章前往山东勘察。5个月之后,李鸿章上奏称故道既复,河运亦难以恢复。如若失去黄河的水流支持,借黄济运的山东运河单纯依靠沂水和汶水等水系,难以支撑运河漕船的航行。所以,黄河回归故道对运河的治理无甚帮助。而且,经过洋务运动洗礼的李鸿章提出应该由海运代替漕运来完成由南至北的漕粮运输。运河不仅效率低、运费高昂,加之各级官府的盘剥和贼患,以及运河疏通的治理费用,漕运已经成为清廷之积弊。所以,清廷应该趁此时机,将办河办漕的财力和精力用于省时省力省财的海运。最终,慈禧决意黄河“改道”山东,而同治朝的争论最终以“改道”派的决胜而告终。

 光绪朝堵口浚旧堤与顺河修新堤之争

 1875年,年仅5岁的光绪帝登基,此时距离黄河铜瓦厢改道已整20年。也正是在这一年,山东巡抚丁宝桢着手修筑黄河新堤,但终因工程浩大和经费紧张而在修筑一部分后宣告中止,而“复道”亦被慈禧所否决,所以“复道”派只能重新为减少山东黄患灾害寻谋出路。其中,山东籍官员游百川等人提出将黄河水引入山东境内的马颊河、徒骇河等以达到分流黄河水的目的,但因清廷“暂缓开引”被否决。既然已经毫无退路,时任山东巡抚陈士杰开始大规模修筑山东境内的黄河两岸大堤,终于光绪十年(1884)竣工。但由于经费短缺和工程难度大等问题,大堤的质量并不尽如人意,而山东民众亦对此怨声载道。

 为更好地解决山东的黄河水患问题,慈禧选择山西巡抚张曜前往山东勘察。张曜提出分流3/10的黄河水入黄河故道的建议,但这一提议却遭到黄河故道流域地方官的强烈反对,包括两江总督曾国荃和江苏巡抚崧骏等。光绪十二年(1886),张曜就任山东巡抚,在不遗余力地补修山东段黄河大堤的同时,更加积极地主张分流黄河入故道。在黄河新道与故道各地方官为黄河是否分流争论不休之际,黄河的再一次决口将双方的争论推向了制高点。

 光绪十三年(1887),黄河在河南郑州段的南岸决口,这一位于铜瓦厢上流的决口将黄河水完全引回黄河故道,而此前铜瓦厢决口改道造成的山东、直隶等地的新河道则完全断流。趁此时机,山东巡抚张曜重提堵筑铜瓦厢决口,让黄河重回故道。面对清廷赋税重地江苏地域的黄灾,慈禧没有任何犹豫地要求迅即堵筑郑州决口。至于是否堵筑已经断流的铜瓦厢决口,让黄河“复道”或者“改道”,慈禧派遣礼部尚书李鸿藻前往河南查办决口情形。经过勘察,李鸿藻认为应趁此时机让黄河回归故道。对于这一结论,慈禧的态度是清廷财政无法在堵筑郑州决口的同时,再承受堵筑铜瓦厢决口的费用。接着,慈禧要求曾国荃等人勘察黄河故道,以初步估算修复故道的用度。

 最终,曾国荃就黄河宜南或宜北两策,进行了权衡,而其理由主要是为清廷算了一笔经济账。此时,黄河已经改道30余年,而山东也已经修筑了官堤,所以黄河“改道”山东并不至于使山东受损。但是,黄河回归故道却有诸多经济的损害。其一,故道下游流经之江苏是赋税重地,如若受灾,则国家赋税损失严重;其二,官方需要支出一笔巨额费用,以用于铜瓦厢的决口堵筑;其三,“复道”之后,安徽、江苏两省常年淤积和年久失修的旧河道已经难以承受黄河带来的泛滥、决口、淤积等诸多问题,所以必须重新修整旧河道。最终,清廷在堵筑郑州决口之后,并未再提及铜瓦厢决口堵筑之事,而争论30余年之久的黄河“改道”与“复道”就此终结。